国旗下的讲话|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升旗仪式
国旗下的讲话
信息工程学院24电信1班 莫竣淇
今天,我站在国旗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大家共同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河池革命先烈。清明时节,细雨纷飞,这不仅是祭奠亲人的日子,更是我们重温历史、传承精神的时刻。作为一名电子信息专业的大一新生,我深知科技强国的使命,但更明白,唯有铭记历史的根与魂,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前行。
河池,这片被红水河滋养的土地,不仅是抗日烽火中的钢铁堡垒,更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红色摇篮。在这里,韦拔群的名字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了二十世纪的血色长夜。这位被河池乡亲亲切称为“拔哥”的农民运动领袖,早在1925年便在东兰县创办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变卖祖田购置枪支,带领壮乡儿女高喊“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用鲜血浇灌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去年的新生军训,我跟随连队,前往河池革命纪念馆,看到了陈列在玻璃柜中的土制发报机。斑驳的铁皮上,深浅不一的敲击痕迹清晰可见,这是红七军战士用煤油桶改装的通信设备。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实训课上的的电路板——原来早在九十年前,我们的前辈就在这片土地上实践着最朴素的电子信息工程。
同学们,当我们调试无人机编队时,可曾想起赤卫队员用风筝传递情报的智慧?当我们在实验室测试光纤传感器时,是否意识到这与当年交通员用竹筒暗藏密信的匠心一脉相承?从韦拔群变卖田产购置枪支,到今天我们研发自主芯片突破技术封锁,改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
在这个数字时代,红色精神正在我们的课程实践中焕发新生。当我在《嵌入式系统》课上用单片机重现土制发报机的通信原理时,那些曾经躺在纪念馆玻璃柜里的历史突然变得鲜活——当年红军战士用煤油桶改装的发报机,正是最朴素的嵌入式设备。《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后作业,当我们在机房为几个报错代码抓耳挠腮时,不妨想想百年前的同龄人——他们面对的是反动派的围剿封锁,却用竹片传递出改变中国命运的信息流。此刻我们键盘上跳动的不是普通的字符,而是新时代的红色密码;示波器里起伏的不仅是电流波形,更是我们这代人与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此刻,田径场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与河池革命纪念馆前的纪念碑遥相辉映。作为信息工程学子,让我们以电磁波为弦,以集成电路为谱,奏响新时代的红色强音!当未来的某天,我们亲手设计的芯片应用于国之重器时,那枚小小的硅片上闪耀的,必将是跨越世纪的信仰之光。